清晨,迎着一轮旭日,霞光迈着轻快的步伐照亮了天际。朦胧而熹微的晨光里,设备有节奏地“晨练”着,发出欢快的轰鸣声,攸县能源公司的“小蓝帽”们背着工具包在1号吸收塔上攀爬着,新一天的“消缺”拉开帷幕。
“溢流口温度作为判断吸收塔是否溢流的一项重要依据,温度突变为负数,肯定不对劲,这可得好好查查?!比瓤丶煨薰ぴ菩炝返叵岛冒踩槔嘏郎辖攀旨?,双手高举着,小心翼翼地将1米多长的温度元件从溢流管口取出。他用抹布擦去测量端表面的泥浆,弯下身子凑近元件,一节一节细细地检查着,顺着元件的锈蚀痕??慈?,只见热电阻的测量端有一条细小的裂缝。
“同样的测点同样的裂缝在半年后又发生了,看来这并不是偶然?!笨醋帕芽脑?,曾云轩陷入沉思,脑海中响起班长平日的教诲:“不要为了消缺而消缺,要想方设法从根源上避免缺陷的发生?!?/p>
“温度元件在浆液长时间的高温侵蚀下容易产生裂缝,反而成为了要定期更换的“耗材”,怎样才能既准确测量溢流口的温度,又不被浆液腐蚀呢?”回仓库寻找备件的路上,曾云轩边走边嘀咕着。恰逢老师傅路过,两人便开启一波头脑风暴,一个个方法不断被提出又被否定……
突然,曾云轩一拍脑门激动地说道,“此路不通换条路,除了测溢流管内浆液温度,还可以测溢流管外壁温度嘛?!彼档秸饫铮谧厣耐姿布浔坏懔?,脸上洋溢着抑不住的喜意。思绪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,他眉飞色舞地说起方案,“将温度元件紧贴着溢流管口外壁,用金属抱箍分节固定紧,再给它穿上厚厚的保温棉,这样就能准确测出溢流口的温度,也不怕元件被腐蚀了?!?/p>
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把方案完善后,已是下午三点。找齐备件,联系好包保温的人员,曾云轩兴冲冲地往1号吸收塔赶去,换套管、换元件、接线、固定、包保温,一系列操作井然有序。落日余晖下,一道红霞连接在天地间,看着眼前的温度元件焕然一新,曾云轩露出灿烂的笑容,他立即拍好照片发到群里汇报,“1号吸收塔溢流口温度检修完成,DCS显示正常?!?/p>